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

我不喜歡《大國民》


我是認真的。我真的不喜歡《大國民》。經典也罷、電影排行榜榜上有名也罷、佳評如潮也罷,我就是不喜歡這部電影。經典有如千斤之重,重在不喜歡的人總要為自己辯護、重在無人肯說實話(國王的新衣?)。不喜歡經典之作也要洋洋灑灑先為自己辯護、再詳盡解釋『證明』自己夠格閱聽、只是單純不喜歡,就算認真寫完,噓文也來得容易。

在這個年代,經典也落入拜物。經典其實也只是一種名牌,觀眾及影評趨之若鶩、敬若天人,天知道追隨者是真心的喜歡、還是群眾的盲目、還是想要藉由經典的背書證明自己的價值?

以上,照例要為自己的閱聽能力辯護一番。翻成白話就是:我真的有專心看這部電影,我真的不喜歡,我不想要為自己的不喜歡道歉或者愧疚,因為我真的不喜歡。

本片的攝影非常有名,由名家Gregg Toland掌鏡,導演Orson Welles還特地把這位前輩特寫放在片頭,可是本片聲名卓著的攝影是我討厭這部片的主要原因之一:我實在受夠了誇張的仰角鏡頭和俯角鏡頭,深焦攝影保持的距離也讓我無法入戲,重點是,攝影機的千變萬化反而讓我感覺到這個人工的存在,對我來說就像是音樂演奏中演奏家的炫技:徒具技巧與形式,忘了主要的情結。徒具形式、內容貧乏。還有片頭誇張的燈光效果(兩位始終看不到臉的記者)、誇張的人物/背景對比(Xanadu宮殿)再再讓我出戲,我忍不住想問一句:這是舞台劇嗎?

接下來整部電影就像是開頭的偽紀錄片 "News on the March" 一樣,震耳欲聾、走馬看花,為了要交代Charles Foster Kane的一生、簡直不願意好好的停下來說話,鏡頭不斷的切過去切過去切過去換視角換視角換視角,不願意停下來,也沒有內心活動,情結是老梗(請收看大亨奮鬥的一生,努力-成功-內心腐敗-眾叛親離-孤寂終老,要什麼有什麼喔)、角色也是老梗、一開始鋪的『玫瑰花蕾 (rosebud)』也是老梗(代表往日美好時光的、只有他自己知道的、一個小東西),最讓我怒不可遏的就是路易斯吉奈堤在《認識電影》中的一句:「《大國民》也傾向女性主義。三個女性全是受害者。」什麼時候女性主義變得這麼廉價,一個嚴肅(其實很自私的要『為孩子好』)的母親、一個出身高貴舉止有度的妻子(還沒什麼戲份)、一個美麗無腦(後來很有腦的離開男主角了)的情婦,三個典型角色就可以說這部片傾向女性主義!!只要說女人是受害者就是女性主義嗎這位先生?女性除了受害者是沒有別的位置了是不是?我反倒覺得整部片除了Charles Foster Kane和Jedediah Leland之外沒有一個真正立體的角色,這是一部個人中心的電影。

當然,片中也有兩段我喜歡的場景:著名的早餐桌上夫妻的對話,巧妙的呈現新婚到老夫老妻無話可說的靜默,也呈現Charles Foster Kane自我的性格、妻子Emily Kane良好的儀態、出身、和修養,最後的靜默是典型的上流社會夫妻的形象。另一幕則是Charles Foster Kane對群眾演講的鏡頭:那大大的海報和小小的人群,真像希特勒,導演用靜止相片中的人群來表現這一幕實在貼切,Charles Kane口口聲聲敬愛的、誓言為其服務的人群都只是他自己的倒影,他愛人,只要人聽他的話。這實在是個很獨裁者的鏡頭。除了這兩幕之外,沒什麼好說的。

所幸,在經過路易斯吉奈堤和其他無數評論者電影從業者及觀眾背書之後,我終於找到兩位知音(你看,為了要證明這部電影可以不被喜歡,一定要拿大學者大教授或大導演當墊背):電影學者Ray Carney和名導英格瑪柏格曼 (Ingmar Bergman) 。以下節錄:

Ray Carney: "Kane is an all-American triumph of style over substance."

Ingmar Bergman: "Citizen Kane, which I have a copy of — is all the critics' darling, always at the top of every poll taken, but I think it's a total bore. Above all, the performances are worthless. The amount of respect that movie's got is absolutely unbelievable." (qtd. in "Ingmar")

Works Cited
"Ingmar Bergman". (17 February 2009). 3 April 2009. http://en.wikiquote.org/wiki/Ingmar_Bergman

Carney, Ray. "The World's Most Over-Rated Movies: The Immaturity of Judgment in Film Study." 3 April 2009. http://people.bu.edu/rcarney/carncult/orfilms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