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

《小太陽的願望 (Little Miss Sunshine) 》:搶救童真大作戰?


我原本好喜歡好喜歡《小太陽的願望》,因為這是一場『怪胎家庭』的公路電影,在這個充滿所謂『失敗者』的家庭中,仍然保有純真、希望、和愛。不管他們跟這個社會多麼格格不入,他們對Olive的愛是真實的,最後在Little Miss Sunshine的選美會場中,他們對Olive的鼓勵與支持好溫暖,就像冬日的陽光,溫柔、舒適、盈滿心田。

直到我發現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「怪胎家庭羅曼史」(註二)。怪胎家庭,在於不正統不保守不清教徒的生活狀態;羅曼史,在於這群怪胎竟然也將「童真」浪漫化、固定在Olive以及那場(令人噁心的?)小太陽選美上,作為他們情感的依歸、希望的所在。

然而童真可以被搶救嗎?

然而,童真存在嗎?

然而,孩童選美真的這麼無可救藥嗎?

什麼叫做童真(childhood innocence)?童年研究中有許多童真的相關議題,在這就長話短說:十七世紀起兒童被獨立於成人之外,成為獨特的概念 (Ariès),自十八世紀起,配合盧梭 (Jean-Jacques Rousseau) 那自然且一塵不染的《愛彌兒》(Émile ou de l'éducation) 、洛克 (John Locke) 的"tabula rasa"(兒童的心靈是純潔的白紙)與相繼而起的兒童教育理論,兒童教育一方面得到重視,但另一方面,兒童也淪為成人複製權力關係、擴展其階級概念的客體 (O'Malley)。James R. Kincaid在其著作中更進一步指出:成人一方面擴展童真的概念,一方面慾望著「純真」的兒童。也就是說,「童真」的政治就是成人如何將兒童完完全全客體化的政治。

我們不能解決的問題,就寄望在下一代身上吧。我們已經消滅的希望,就寄托給童真吧。在這個怪胎家庭中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望,有現實的問題,所以最後Dwayne的宣言會這麼讓自己、也讓觀眾振奮:
You know what? Fuck beauty contests. Life is one fucking beauty contest after another. School, then college, then work... Fuck that. And fuck the Air Force Academy. If I want to fly, I'll find a way to fly. You do what you love, and fuck the rest.
可是,在這麼率性的棄絕主流價值的同時,他們並沒有真正面對痛苦與問題,因為這部電影最終提供了Olive及童真作為出口,讓大家在搶救Olive的童真的同時,得到自我救贖。在此童真再次淪為成人慾望的出口,成為成人將兒童(此片中,Olive)客體化的鐵証:是不是有人問過Olive這樣跳舞開不開心?Olive自己表達了參加選美的願望,那麼我們能不能讓她真正投入這個孩童選美的市場潛規則呢?這家人拒絕所謂虛假造作的小太陽選美,難道就不是另一種扼殺Olive的能動(自由意志)的行為嗎?就像甯應斌在童年論述經典研讀會專題演講<兒童的性政治>中談到的,如果我們承認兒童的主體性,那麼,為什麼不能用類似的眼光看待選美這個場域?孩童選美一直都是大眾攻擊的議題,但是,有沒有可能(即使只有一點點可能),有孩子是高高興興的參加選美,而且在這場活動之中擴展、甚至得到主體性呢?更進一步的說,這部電影在不斷的"Fuck"(世俗價值)聲中,仍然遵從的一條絕對主流的價值觀:兒童需要被保護,兒童只能待在童真之中,將兒童的性特質外顯(譬如說,孩童選美)是絕對不允許的,因為性不存在於童真之中。

這部獨立製片的溫馨電影表達對主流價值的抗爭,但是也暴露了一道堅不可摧的桎梏,名為「童真」。

註一:標題的「搶救童真大作戰」引自calvinoblog論《星星大作戰》的文章標題,但是略為改寫。

註二:此語引用張小虹所著《怪胎家庭羅曼史》標題。未曾讀過此書,只覺此語順口上手。

鳴謝:童年論述經典研讀會主辦人古佳豔老師,以及所有主讀人、演講人、及參加成員,沒有這一年的活動,就沒有這篇文章。特別感謝Giroux著作中關於兒童選美的篇章,不然這部電影會一直堆在我的待看片單當中。當然,最要感謝的是甯應斌老師,因為他在專題演講之前選了Giroux的著作,也是他在專題演講中提出許多我當時仍懞懞懂懂、事後才了解的想法。讀書總是難,有人引路,總是心存感激。

Works Cited
  • Ariès, Philippe. Centuries of Childhood: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. Trans. Robert Baldick. New York: Vintage, 1962.
  • Giroux, Henry A. Stealing Innocence: Youth, Corporate Power,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. New York: St. Martin's, 2000.
  • Kincaid, James R. Child-loving: the Erotic Child and Erotic Culture. New York: Routledge, 1992.
  • O'Malley, Andrew.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ld: Children's Literature and Childhood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. New York: Routledge, 2003.
  • calvinoblog. <高雄電影節(九)《星星大作戰》:搶救童憶大作戰> Online posting. 16 November 2008. 如果在冬夜,我,一個旅人。27 July 2009.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calvinoblog/17840574
  • 張小虹。《怪胎家庭羅曼史》,臺北:時報,2000。
  • 甯應斌。<兒童的性政治>。童年論述經典研讀會。教育部顧問室。台北:台灣大學,2009年3月7日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