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

身為人母:《陌生的孩子》

前幾年很流行一本《失竊的孩子》,出於好奇,我曾從書架上拿下來翻閱過。當我讀到這個換來的替代者如何哄騙母親時,我就不忍心再看下去,欺騙一個全心全意愛著孩子的母親,真的太殘忍了。

那,如果不只是欺騙呢?

如果半哄半騙的希望她接受這個不屬於自己的孩子呢?如果用上暴力威脅恐嚇就是要這個母親承認這個陌生的孩子、對自己失蹤的寶貝永遠的死心呢?

身為一個母親,要怎麼辦才好?

當Captain Jones指控她只是想要逃避身為母親的責任、迫不急待想脫離這個孩子時,我以為她會生氣、會破口大罵、會調頭就走,從此依賴自己的力量尋找愛子。

可是,我太不了解母親為了孩子可以做到什麼地步,我可能也看了太多男性中心的英雄電影。

Christine Collins沒有調頭就走,她緩下自己的口氣慢慢的說:「我真的很感謝警方的幫忙…可是我的兒子仍然失蹤,求求你。」

「求求你」,她是這樣說的。

王鼎鈞的<紅頭繩兒>裡,失蹤女孩的父親最後說,他寧願女兒當初被埋在鐘下,也不要她在戰亂中流離失所。我不知道作為父母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情,可是我知道,我不願意不斷的打開房門、不願意不斷打電話給認識或不認識的人,只為了尋找一個人。我也不願意不斷的的想像這個不回來的人究竟去了哪裡、受到怎樣的待遇、到底是生是死。日復一日,月復一月,年復一年。

Christine Collins是事業成功的女性,是意志堅強的女性。她以螳臂之力,力抗整個洛杉磯警局的腐敗、甚至是公權力對個人的所有壓制、當時對女性「歇斯底里」的印象,她拒絕服用會讓自己「放鬆」的藥劑、拒絕承認自己「生病」,可以說是以一人之力撂倒整個警局、帶頭釋放與她一般「不正常」的女性、孤身獨闖州立監獄、站在殺人犯面前。

可我總是不能忘記,她站在窗邊說自己仍然可以感覺到兒子的存在,牧師拍拍她的肩希望她好好過生活。

本片牽涉諸多子題:警察風紀、公權力濫用、傅科《規訓與懲罰》《瘋癲與文明》、精神疾病與女性……這些都和本案有關,可是,這些都和Christine Collins無關。她在尋子過程中可能也成就了別人,可是,這些對她來說,只是順便。

「我只想要我的兒子回家。」

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

If you're interested in Philip Glass...

Philip's Glass's official site:
http://www.philipglass.com/

Wikipedia: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hilip_Glass

耕者有其田:Philip Glass簡介
http://zeushsu.blogspot.com/2005/04/philip-glass.html

林士民,<我所認識關於菲利普.葛拉斯的十二個面向> 上下http://post.books.com.tw/bookpost/blog/1254.htm
http://post.books.com.tw/bookpost/blog/1255.htm

Glass: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
發行商原子印象部落格
http://blog.sina.com.tw/atom/category.php?pbgid=17143&categoryid=197437


Phillip's Glass's music:

博客來特展: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activity/activity.php?id=0000016328&sid=0000016328&page=1

ezPeer+ 收錄Philip Glass歷年專輯:
http://web.ezpeer.com/singer/s2776.html

特別推薦(以下連結均為Amazon網頁,可試聽每首曲目約一分鐘):
O.S.T. The Hours 《時時刻刻》原聲帶
http://www.amazon.com/Hours-Score-Philip-Glass/dp/B00007BH3Y/ref=sr_1_1?ie=UTF8&s=music&qid=1226461252&sr=1-1

O.S.T. Kundun 《達賴的一生》原聲帶
http://www.amazon.com/Kundun-Music-Original-Soundtrack/dp/B000005J4V/ref=sr_1_1?ie=UTF8&s=music&qid=1226461248&sr=1-1

O.S.T. Koyaanisqatsi 《機械生活》原聲帶
http://www.amazon.com/Koyaanisqatsi-1998-Re-recording/dp/B00000AEDU/ref=pd_rhf_p_t_4

Philip Glass & Robert Wilson Einstein On The Beach 歌劇《沙灘上的愛因斯坦》
http://www.amazon.com/Glass-Einstein-Beach-1993-Recording/dp/B000005J28/ref=sr_1_1?ie=UTF8&s=music&qid=1226461373&sr=1-1

Glassworks 傑作集
http://www.amazon.com/Glassworks-Expanded-Edition/dp/B0014LV440/ref=pd_rhf_p_t_2

塗膏抹粉、秀雅非常:《細雪》印象



一直私心喜愛《追憶似水年華》,雖然早就知道電影版的存在,卻不肯觀賞,只因為我心中的《追憶似水年華》永遠無法取代。你要怎麼表示普魯斯特對花茶的鑑賞、以及那一瞬間由花開到花謝、再由人在至人亡的意識流動?電影版《追憶似水年華》也許可以交代情節、但是永遠不能交代讀者和作者的情結:aura一去不復返。

但是《細雪》讓我覺得,仍然有拍出aura的可能。

宥於後/現代主義的觀點,日本對我而言就是個過度壓抑、也過度焦慮的國家。自卑與自大、機器人與東方的的西方、成人影片與無差別殺人…這個國家充滿了假裝巨大的揚威/陽萎。《細雪》讓我第一次見到日本的美:雖有妝點、高雅依舊。

如同《追憶似水年華》,這部電影充滿閒話家常、瑣屑細語,兼以四季之美為底。談得是妹妹的婚事、又不只是妹妹的婚事。不同於《追憶似水年華》中的絮絮叨叨,日本人不說話的,即便說了也層層疊疊,但是這樣的壓抑竟也成就了獨特的美麗:姐妹的感情、對彼此的了解、家庭之愛、夫妻情深、曖昧禁戀……往往在一個鏡頭之間,能說的與不能說的都說了。就像雪子,她總是一個點頭、一聲答應、一個低頭,她要說的話也都說了。片尾,幸子喟嘆:「一年過去了,什麼都沒發生…」可是並不是什麼也沒發生,而是難以言喻。

片中,幸子一度讓妹妹妙子為她的頸背上妝,肌膚之白、線條之美,妙子也忍不住要靠在姊姊身上,但是被幸子推開了:「這樣妝會花掉!」那一刻我才驚覺:哎呀,美則美矣,終究也是上了妝的!但是轉念一想,那又如何?德國詩人Rainer Maria Rilke勸誡道:"If your everyday life seems poor, don't blame it; blame it on yourself; admit it to yourself taht you're not enought of a poet to call forth its riches." 生活也要詩人之眼發覺才能美好,《細雪》之美,裝飾更能顯出其清秀淡雅、非比尋常。

《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》:譜寫藝術家

(本圖片取材自發行商原子印象部落格 http://blog.sina.com.tw/atom/


在特映會之前,我並不認識菲利普葛拉斯,在特映會之中,我也不會以樂迷看大師/樂敵看對手的角度凝視葛拉斯。葛拉斯自己在拍攝的過程中屢屢讓導演做這做那,他可能也不習慣作為接受凝視的客體吧,才想把導演誘離攝影機,成為鏡頭下被凝視的一員。

本片原名為 "Glass: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",『葛拉斯』與『鏡』的雙關之妙,中譯難得其菁,英文片名倒可以說明我觀看的角度:以菲利普葛拉斯為藝術家的一種形象。葛拉斯應該是最得人喜歡的的那種藝術家:相較於普遍藝術家孤僻古怪、浪漫偏執的形像(或者是大眾的刻板印象?),葛拉斯卻是儒雅謙遜、堪有翩翩君子之風。他不因自己音樂家的身分而踞傲(套句影片裡他合作對象的話:『不像華格納』),也不以惡評為忤、甚至把惡評當作享受,以辛勤創作為職:他大概會同意波特萊爾說的:『靈感啟於案牘勞形 ("Inspiration comes of working every day.")。』而他的確也以豐沛的創作填滿自己以及聽眾的生命。最難得的是:能夠包容歧異(或許因為他自己也曾常年為樂界的異端?)創作中、音樂中、宗教中皆如此。他說,這世上的音樂有很多種…不一定要聽我的音樂,帶著我的祝福,去聽其他的音樂吧。正因為這樣的胸襟,更要推這樣一位藝術家、以及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:不一定要喜歡他的音樂,但是他的電影可以窺探藝術家的生活,或者,生活的藝術。

葛拉斯說:『音樂宛若淌游於地底的幽靜長河。』我卻覺得,這句話形容葛拉斯本身也最適合。我心中總留著一個小小的鏡頭:在他的屋裡看譜的一個人,動作是靜止而專注的、背景音樂卻洶湧澎湃。這個鏡頭的主角不是葛拉斯,可是葛拉斯藝術人生的代表:靜靜的、卻有力量。

靜水流深。


註:原文刊載於ptt電影板。

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

在與不在:試論 Rebecca (1940)


Rebecca也許是史上最成功的女演員,因為她根本不必出場,就抓住所有人的目光。她以缺席的死者而能為本片的片名,也可以說是史上最成功的鬼魂吧。片中沒有Rebecca,也充滿Rebecca:她的通訊錄、她的生活作息起居、她的手帕、她的衣服打扮、她房間、她的僕人、她的情人…連最後一個鏡頭也結束在Rebecca的床上。Rebecca強烈主導自己的人生,就連自己的結局也算好了,可以說一切以Rebecca為重心……

但是我關注的角色不是Rebecca。

本片的女主角兼敘事者無名無姓,我們只知道她是第二任的Mrs. de Winter,所有的一切都被Rebecca掩蓋,然而對我來說,她也許是本片中唯一勝過Rebecca的人。她遭受的壓力好像是來自Rebecca,然而不是,本片雖名為Rebecca,我卻看到一個年輕女子自己為自己驅魔的故事。

女主角剛開始年輕、沒有社會地位、無親無故、也沒有錢,在當有錢太太伴遊(companion)時遇見男主角Maxim,她對男主角的愛情有很大一部分戀父的感情:劇中交代她新喪父不久,而且與父親關係緊密。處在這樣的位置,她非常想要重新被愛,她在結婚之前、來到Manderley莊園之後,處處在乎別人的眼光、永遠絞扭著手指、侷促不安、有時還會咬指甲,連Maxim也曾經對她說:「你不要表現的好像是女僕一樣!」她還曾經對Maxim表示只要當他的同伴(companion)就滿足了(請注意這個companion的雙關:她完全沒有一個身為女主角/女主人的自信)在這樣的狀態下所有的資訊/暗示都會轉變為訓示/訓練。也可以說,女主角是自動自發的為Rebecca的鬼魂所迷,因為她太想要重新建立一段可以被愛的關係。如果沒有Rebecca,她也許就甘於被男主角Maxim視為小孩子(Maxim總是喚她child,girl, darling, sweetheart)但是她想要那極盡寵愛的位置:Rebecca的位置;她一邊說自己只要當個companion就好,可是她心裡絕對不是只想要當companion。是這樣的心態才讓Rebecca/ Mrs. Danvers趁虛而入。女主角可以說是被Rebecca媚惑、其實也不是被Rebecca媚惑:她是被自己想要被愛的焦慮魅惑了。

所以當她知道真相、焦慮紓解之後,她終於甘於自己的位置。Maxim一度捧著她的臉嘆息:"It's gone. That funny, young loss look I loved. [. . .] I killed that when I toldyou about Rebecca." 可是她並不是被Rebecca所困,Rebecca也許是大家的夢(無論是惡夢還是美夢),卻不是女主角的夢。女主角夢見的是Manderley莊園、是侵擾她的焦慮,卻不是Rebecca。

電影結束在Rebecca著火的床上和她的R字,也許希區考克也是把焦點放在Rebecca身上,可是我私心卻希望電影能拉長一點點,以男女主角離開Manderley、女主角對Manderley的最後一眼作結,那才是她的結局,她雖然無名,這樣的無名倒更引我注意:對應著Rebecca有名無(戲)份,無名有戲份的女主角才是最引人入勝的空白紙。

註:原文刊載於ptt電影板。

《愛在日落巴黎時》:現實吹奏的輓歌

習慣前半段兩人在巴黎散步聊天,字字珠璣的樣子,(和前作<愛在黎明破曉時>的感覺很像)

自Celine在計程車上爆發開始,我才真正感覺這部電影的現實面,以及超越前作的地方。

你說他們兩人曾經共度浪漫的一日,重逢之後也聊的那麼開心,但是,這是真正的了解嗎?還是帶著異國情調的浪漫?在異鄉異地陌生人前,到底會顯露多少自我?可能是比平日更真實的自己吧,因為沒有破壞關係的危險;但是有沒有可能是浪漫化的自己?

Jesse對Celine說他和老婆不合,到底是真的不合、還是為了取悅眼前人的花言巧語?Jesse的婚姻是不是有他說的那樣勉強、那樣心不甘情不願,直到最後一刻還在想著Celine?當然無法排除他說實話的可能,可是,Jesse的說詞之中難道不可能夾雜『只是因為今日見到自己曾經心繫的人,所以不自覺的把其他對象醜化』的意圖嗎?

同理,Celine到底是對她和現任男友的關係絕望,還是出自和Jesse類似的心態,突然覺得自己的戀情一無是處、和對方漸行漸遠?所以我們又回到最前面的問題:究竟男女主角是愛著對方、還是自己心目中想像出來的、以對方為型的幻影?是否眷戀著九年前曾有的浪漫,而在這浪漫之前,現實生活顯得分外醜惡難當?

本片結局留給觀眾諸多想像空間,而我的結局是:Jesse沒有搭飛機,選擇離婚和Celine一起,然而終有一天,當他們看見自己的想像之後,會分道揚鑣。Celine的一曲"Jesse"或者動人,終究只是曲中的Jesse罷了。


註:首次發表於ptt電影板。原文為回覆cafelight對<愛在日落巴黎時>及<愛在黎明破曉時>的評論。cafelight文章也發表在他的網誌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calvinoblog/17172494